首页 > 生活 >

赵建:当前最大的挑战是通缩,但物价变化对中低收入群体很不友好

发布时间:2023-03-24 22:45:00 来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京研究院 ,作者赵建 教授

本文根据赵建博士3月23日在欧美同学会内部研讨会的发言整理,有补充和删改。

1,通缩成为当前经济的主要挑战


(资料图)

一季度经济快速反弹,主要的驱动力是报复性消费和基建投资,表现出脉冲式上行的特征。主要原因是去年抗疫期间积累的消费意愿和投资项目,在疫情放开后集中释放,具有一定的低基数效应和延后效应。

疫情封控期间,餐饮、文化、娱乐、旅游、院线影视、体育、会展等由于缺乏线下场景无法正常消费,今年疫情放开后加快补上“欠账”。基建也是一样的道理,去年没有办法开工的项目,今年集中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投资上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弹。表现在货币社融数据上,也是一个明显的上冲。先行指标PMI也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都已经连续两个月以上快速上行,位于荣枯线以上。

接下来关注的就是复苏的可持续性,个人认为压力和挑战还是很大,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带来的通缩

一是PPI已经快速落入下行区域,2023年2月份同比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2%。1—2月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2%。

二是CPI也跌落到1%,创近一年新低。虽然有春节错位的因素,但是非食品价格下跌还是比较明显,尤其是一些可贸易的工业品,比如汽车、电子产品等价格下降还是比较明显,去库存压力较大。

三是M2与社融增速出现较大背离,社融同比增速9.9%,M2同比增速12.9%,剪刀差持续扩大,说明资金使用和活化效率依然不高,社融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流转刺激经济运行,同时也说明了实体经济的通缩压力较大。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2月份除了基建投资依然保持稳定外,制造业投资增速比去年低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依然萎靡不振,勉强靠基建撑着。房地产投资依然还在底部徘徊,没有形成明显的回暖趋势,1-2月累计同比增速为-5.7%,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速为-15%,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五是出口下滑比较明显,1-2月同比下降8.3%,对今年的经济会形成较为明显的拖累。出口的下滑会带来严重产能过剩,引起巨大的通缩压力。

2,当前通缩形成的基本机理

今年的通缩既有疫后第一年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原因,又有产业就业吸收不充分和供需之间阻梗的结构性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的全球大衰退和去库存的原因。总结来说,当前的通缩分为四种类型

1)收入萎缩型通缩。疫情带来的收入减少与失业冲击非常严重,严重抑制需求的恢复。即使现在疫情放开,收入也很难快速恢复,尤其是当前失业问题越发恶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在的物价对中低收入者很不友好,虽然CPI在不断走低,但是食品,尤其是蔬菜、水果等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品涨价很厉害,刚性服务价格涨的很高。因此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在收入下降和失业严重的情况下,这些商品的涨价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根据他们的日常消费篮子编制不同的CPI,以便统计不同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压力。

2)产能过剩型通缩。PPI与CPI的剪刀差又开始扩大,意味着生产资料,工业品,可贸易品等通缩压力加大。我们从近期的汽车等耐用品的大幅杀价能感受到。这里面有内部需求相对于供给恢复慢的原因,也有海外去库存的因素,出口订单大幅下降导致国内产品压货严重,逐渐传导到了国内市场形成通缩压力。

3)债务衰退型通缩。企业,居民,政府,三张表同时衰退,可支配收入用来支付利息和还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三年期间宏观杠杆率飙升到273%,居民都在忙着提前还贷,地方政府现在陷入债务陷阱,财政收支矛盾严峻,大量的财政收入用来还本付息,还有什么资金用来投资和消费?地方政府债务显性隐性现在加起来保守120万亿,利息近7万亿,意味着超过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半用来还债。这说明,三大部门不仅不借钱用来扩大开支,还在收缩资产负债表,这个形成趋势会带来严重的通缩

4)预期不振型通缩。疫后经济虽然放开封控恢复正常,但疫情期间的“疤痕效应”依然存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导致预期偏弱可能是一个中长期问题,这样就行成耐用品与资本品支出严重不足的通缩局面。居民体现在预防性储蓄提高,要存钱预防不测,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萎靡,房产变现的保障功能失效,只能用预防性基金补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严重不足,投资需求严重下滑,尤其是一些长期项目,还是不敢投。地方政府在债务压顶和审计监察的压力下,也是缺乏发展经济的意愿和动能,很多热火朝天的局面形式主义的东西很多。

3,政策建议:精准发力提高收入和就业,以就业密度来筛选政策支持的项目和行业

如何来抗通缩?最核心的还是充实居民的钱袋子,给企业信心,给地方政府松绑。在这里我主要谈如何提高就业的问题,因为今年要通过5%的GDP增速实现1200万人就业,必须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密度高的项目和产业

1)搞基建投资,发行专项债筛选项目的时候,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要进行产业链和项目的就业密度测算,优先支持就业密度高的项目和产业。政府大力投入的基建投资项目,不能只看总量和财务收益,还要看拉动产业链的乘数效应,要求地方政府测算就业吸收量,后续评估审计也要在这方面跟上,吸收了多少就业,多少外包给了民企,带来了当地多高的收入增长等。

2)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出口,出口的就业密度非常高,近2亿人。这意味着对GDP贡献在10%左右的出口,却能带来超过四分之一的就业,可见其就业密度多高。而且出口企业大部分以民企为主,对搞活经济,刺激需求非常重要。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密度最高,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最通畅。解决通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畅通供给和需求,最大程度的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如何实现?主要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服务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没有较高的资产,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大部分收入可以分配到居民手里,能有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当然,一般服务业很难提高国家竞争力,生产率也不高,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是好的。当然,作为工业大国,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都具有服务业的特质,也可以吸收高端人才就业。现在美国失业率历史新低,经济活力和韧性都不错,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4)稳步促进房地产业复苏和转型,房地产业就业密度非常高,可以带动50个以上的行业产业,包括家电、家居、汽车、建材、设计、清洁、搬运、绿化等行业。

5)大力支持数字平台经济。数字中国是吸收就业和灵活就业的重要阵地,不完全统计当前包括灵活就业在内的1.5亿人就业是依靠数字平台企业。如果没有数字企业,城市大量的失业年轻人如何安置将是一个大问题,严重时将会带来社会不稳定。

6)以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工业化的思路推动乡村振兴,重新发挥乡土中国的危机缓冲和就业吸收能力。中国过去缓释通缩危机靠的是乡土中国的韧性和生存保障,现在主要靠数字中国吸收年轻人就业。虽然乡土中国已经老化,家乡已经越来越难回去,但是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来扩大需求。这里不是让年轻人下乡,而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从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角度重建乡土,一方面可以治愈大城市病,实现农业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有效需求,解决当前的通缩问题。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